欢迎光临!今天是 2019年12月5日 星期四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学校文化>>校史园地>>阅览文章
小行小学十三五发展规划

作者: 刘春 | 发布时间: 2020-07-01 | 945次浏览

小行小学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6-2020)

一、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

小行小学现校址占地面积6196㎡,建筑面积4564㎡。学校现有学生750人,24个教学班。根据区政府工作安排,2017年将整体搬迁至新校区。新校区占地44亩,建筑面积达到20160㎡,教学用房为14670㎡,体育馆面积达到1820㎡,设计规模为七轨42个教学班。

目前在岗教师64人,其中具有大学本科学历61人,中级以上职称30人,市优青2名,区级骨干教师21名,校级骨干教师20名。

  (二)学校发展优势

1.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小行小学发展的脉络里延续着历史文化传承的痕迹,在近90年的丰富教育实践中,对乐行文化的传承变成了学校对一种信念的坚守。

2.可以预见的一流的硬件条件。学校地处中国(南京)软件谷内,学校的发展得到了地方政府和区教育局的共同关注,新学校的硬件投入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外部保障,为师生的幸福生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 初见成效的小班化课堂教学。学校坚持走小班化发展道路,致力于活动化课堂的研究,目前是南京市小班化示范学校、IE国际启发潜能学校。2015年《基于学生认知风格的活动化教学策略研究》成为南京市小班化示范校研究项目,学校成为南京市小班化教学发展项目研究基地。

4.雏形初显的科技特色。学校紧邻南京最早的地铁站-小行站,学校以地铁科技为突破口,对科技课程进行了顶层设计,成功申报了2014年南京市特色文化建设项目。

5.不断丰富的办学资源。2015年12月,学校迎来发展契机,加入了以南师大附属小学为核心的“童心母爱”教育思想研究联盟,将和联盟成员共同开展学校课程建设研究、课堂教学改革研究、教师队伍专业化研究和学校管理与创新的研究等,平等分享已有经验和成果。学校的生源质量和家长的素质随着周边新楼盘的入住率的增加在不断提升。

  (三)学校发展提升空间

  1.“乐行教育”的理念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尚未生根,缺乏广泛的理解以及较强的执行力,需进一步解读、宣讲,使之深入人心并引领学校的各项工作;学校管理服务于教育教学的意识及水准亟待提高。

2.师资队伍建设面临挑战。数学和英语教研组是南京市优秀教研组,但是没有科学、信息专职教师,语文、体育、音乐等学科缺少骨干教师;教师的专业认识和专业追求还没有被唤醒,校本培训的形式需进一步优化;管理者的课程领导力、教师的课程认识水平有待提高。学校的教师队伍将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而急剧增加,在五年后达到100人左右,给队伍建设带来新的挑战。

3.课程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课程校本化改革在起步阶段,还需进一步构建系统的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特色课程体系,给予学生更大发展空间与多样的发展途径。习惯课程形成了一些有效做法,但还缺乏整体规划。

4.新校园的物态文化打造需要结合学校特点、办学理念深入思考与设计,要彰显书香气、数字化、科技味。

二、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

1.指导思想

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凸显课堂教学改革、科技特色教育、习惯教育等重点,着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办面向未来的教育,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

  校风:乐群、乐行、乐学、乐活

教风:敬业、勤学、创新

学风:好学善思、求实向上

  校训:我小我行

 2.办学理念:乐行

    乐行教育的内涵是(1)体现快乐文化。追求有意义的快乐,乐群乐行。(2)体现行动文化。身体力行,行成于思,行胜于言。(3)体现团队文化。大家一起来,一起探究、一起实践、一起思考。

 3.办学思路

传承本校文化,融合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爱的教育”文化,以科技项目建设为重点,突出特色打造、质量提升、队伍建设、德育创新,优化资源,丰富办学内涵,提升办学品质。

三、学校发展目标与实施

(一)总体目标

1.办学目标

成为“特色鲜明、品质卓越、人人幸福、内涵丰富”的现代化学校,实现“市内一流,省内有名”的目标。

2.培养目标

  让教师成为终身的学习者、研究者、创造者;让学生成为有行小印记、南京气质、中国情怀、世界视野的优秀小公民。

(二)具体目标与实施

    五年愿景三步走规划

第一步:(2016-2017年):抓住机遇,打造内涵,提炼形成“乐行文化”为核心的整体办学框架。
    以新校建设为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托“童心母爱联盟”资源,围绕“乐行”办学理念,科学规划学校的课程建设、课堂建设、团队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苦练内功,巩固成果,夯实基础。在学校动态发展中,根据实际情况重新提炼学校的文化符号。

 第二步(2017-2019年):提升质量,形成特色,初具智慧校园、书香校园、科技校园、绿色校园特质。   

启用七轨制的新校舍,师生队伍规模逐步扩大。和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进行深度合作办学,重新拟定校名。借鉴、融合南师附小课程和评价体系,形成完善的师生评价及管理制度,进一步提升乐行课程及“活动化课堂”的内涵品质,建设科技特色的现代校园文化,形成以课程及课堂为核心的办学特色。根据市教育规划总要求和学校发展状态,对小班化重新定位和思考,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教育充分激发潜能,快乐成长;让每个教师专业水平大幅提升,收获育人幸福。

 第三步(2019-2020年):提升文化,打造品牌,实现“市内一流,省内有名”的目标。

 形成完善的学校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取得具有一定示范效应的活动化课堂教学成果,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学校由特色发展向品质提升转变。

(一)学校管理:以人为本,用创新的管理体制促进师生发展。

    1.目标

文化引领发展,以“幸福每一个团队,每一位教师、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学生”为管理理念,让理念通过管理转化为每一个人的行动。通过五年时间建立完善一套科学的校园“文化工程”、“名师工程”“质量工程”、“特色工程”体系。
    2.措施

   1)完善学校规章制度,进行全面的修订与充实,汇编成册,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守。

   2)明确部门职能和责任分工,明确责任链和责任网,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实施以校长负责制、教职工代表大会、校务委员会为核心的“一主两翼”现代学校制度。

 (3) 构建和谐的教师管理制度,定期召开座谈会,倾听教师意见,满足合理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搭建每位教师的成长平台。

   4)整合管理部门,重新设置管理岗位,扁平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

   5)运用大数据对管理进行个性化评价,指导改进管理方法。

   6)完善学校评价体系,改进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课程评价机制。调整评价形式,采用量化与质化相结合,重视过程性评价。扎实开展动态考核制,对职能部门和教师的工作情况进行动态考核。

   (二)德育创新: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1.目标

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完善德育工作体系,创新德育方式,丰富德育活动,推进德育心育的融合,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立德树人,培养有行小印记、南京气质、中国情怀、世界视野的优秀小公民

2.措施

   (1)构建全员育人的德育机制。营造人人都是德育者的学校教育氛围,建立职初德育工作者培训机制,坚实德育后备人力资源。紧密家校联系,建立家校沟通机制,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建立家长学校,开设家长讲堂等形式,促进家校合作。建立小行社区、小行地铁站和73911部队几个社区德育实践基地,使德育网络立体化。

2)构建以习惯教育为核心的德育课程。创生节日课程、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班本课程、家长讲堂等系列德育校本课程。完善习惯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完成三至六年级习惯教育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改善学生评价方式,构建具有行小特色的德育评价方式,深入实践“习惯超市”项目研究,使之成为学校德育评价的纽带。尝试建立学生电子成长档案。

开展“美德之星”、“习惯之星”等评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素养。

3)建设优秀班主任团队。建立课程,实施班主任专业培训,引领班主任养成专业阅读、教育叙事、教育观察、德育研究与论文撰写等专业成长的习惯。完善德育管理制度,修订班主任管理手册,改善德育工作考核与评价方式,树立典型;开展最美班主任评选活动,参评市、区德育工作带头人和德育工作优秀青年教师有突破。建立德育项目研究工作室,打造核心班主任团队。

4)以活动为载体,全程育人、全面育人。丰富节日、纪念日教育活动,形成爱祖国、爱家乡等“爱”的教育体系。组建校级、班级、服务区级三级学生志愿者服务网络,建立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机构,提高学生服务意识和习惯。

5)打造班级特色文化,增强班集体活力。以“最美教室”评比活动为引领,倡导建设具有凝聚力、个性化的班级文化。

6)推进德育与心育的融合,创建“南京市中小学示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三)教学改革:让学习真的发生,让生命真的成长。

    1.目标

打破学科界限、教室界限、单元界限,结合“翻转课堂”的理念,构建以学生主动学习、真正参与学习为主要特质的小班化乐行活动化课堂教学体系。让学生掌握多样化、个性化的面向未来生活的学习方式。

    2.措施

    (1)优化ACE课堂教学策略

采用ACE教学策略深入落实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为主为特征的活动化课堂教学的理念。通过“乐行探究单”(A-approach)了解每位学生学情,并以此调整课堂教学方法,形成学科核心内容的乐行探究单汇编。教师基于学生认知风格设计菜单式的学习任务,并引导学生展开精细化的小组合作学习(C-cooperation),最终形成以年段为单位的“小组合作精细化策略菜单”。教师引导学生借助“中间的盒子”( E-evaluation)关注自己课堂中的行为,并以此反思和自我调控。形成以“班本”为基本样式的评价策略菜单。

   2)变革教学方式。立足乐行课堂现有研究基础,进一步更新观念,改进学习方式,开发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网络的学习、基于生活情境的学习、基于学科整合的主题式学习,探索翻转课堂的研究,让学生学习更加有效、更加适应未来的发展。

   3)开发彰显学生认知风格的显性微观技术。引入Sternberg的《思维风格测试》、《关于小学生学习模式的调查问卷》,通过量表测评厘清学生的认知风格。通过制作Name Card落实个别化辅导。

   4)形成各个年级的单元整合课实施体系。从学科核心知识点、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进行规划,分学科构建单元整合课实施体系。各个学科有基于本学科特点的课型与单元教学建议,并配以较成熟的乐行探究单。

   5)完善评价体系。构建“多元发展评价档案袋”,形成对学生整体性的评价;给学生以启发性的评价,建立“小行小学课堂评价精彩用语集萃”;结合认知风格理论,让家长了解基于认知风格理论的学生学业评价标准与形式,对不同学生要求应有所不同,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

 6)建立学科资源库。收集优秀的乐行探究单、课件和教案,练习、错题集汇编成册。结合认知风格理论的应用,在单元巩固性练习环节形成横向或纵向的拓展练习。建立教师错题档案、教会学生如何整理分析应用错题。

  (四)特色发展:科技创新教育,实现师生共成长的愿景。

    1.目标

   提炼学校特色文化元素,以“科技创新教育”为学校特色文化创新发展着力点,丰富乐行文化内涵,通过系统的、丰富的课程开发与实施,培养学生成为有梦想、爱科学、善学习、会创造的未来小公民;培养爱教育、有创意、能开发课程的创新型教师,营造行小新的面向未来的科技教育氛围。

 2.措施:

 (1)健全学校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成立科技教育项目组,明确职责,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

2)打造一支精良的科技队伍,加强科技教育课程的实施。有计划地培养中青年优秀教师成为科技创新教育的辅导老师,争取在2020年学校形成拥有10名以上校内专兼职科技辅导老师,包括无线电测向、机器人、DI、3D打印等门类,并努力建立校外科技创新教育辅导教师队伍,以扩充科技创新教育师资力量。

3)充分利用好软件谷、地铁站、坦克营、省市科技馆等校外资源,建立校外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基地(场所),构建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

4)建设具有显著而独特的科技创新教育特征和风格的校园物化环境。抓住新校建设契机,整体打造学校物质文化建设,设计数字科技学科教室、地铁少儿研究院、地铁科技博物馆、科技长廊等,使学生身处校园,在充分了解科技基础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科技文化的耳濡目染。

   5)实现科技特色项目下的学科整合,以国际化的STEM课程理念统整学校的科技课程,渗透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为主的科技教育内容。开发完善科技类校本教材,普及优化科普知识。

   6)举办系列科技术主题活动,推进科普教育、创新活动。

   (五)队伍建设:四位一体,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1. 目标

建立科研、教研、教学、培训“四位一体”的校本培训模式,落点和指向一致。科研带动教研质量提升,以研究服务教学。培养一批有影响的名师,形成一个有层次、有重点、可发展的师德高尚的教师梯队。五年中力争引进、培养特级教师2人以上,市学带5人左右、市优青6人左右,区级骨干30人,100%成为校级骨干。

    2. 措施

  1)更新学习内容。教学常规、专业知识、人文素养、新兴教育科技、教学法知识都应成为教师学习内容。征订专业杂志,不定期开展读书反思交流活动。

  2)重构学校教研文化。构建以MOOC课程为新形态的培训模式。将基于云技术的网络教研、远程协作式教研纳入到培训中来。将翻转学习、微视频学习等作为教研内容。

  3)建立“工作坊”为形式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以自愿立项+招标的方式建立,学校予以制度、资金、考评、目标上的支持与引领,以案例式、卷入式研修为主要研修形式,促进教师的梯队发展。

  4)改进教师评价体系。传统评价+网络在线评价+团队式评价的多维评价方式助推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

(六)课程建设:有效整合,指向核心素养培养。

    1. 目标

   基于办学理念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需要,完善增识见性的学科课程,开发多元发展的选修课程和创新创想的科技特色课程,为每个孩子提供适性的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2. 措施

  1)渗透科技教育理念,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继续开展科技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活动,改进教和学的方式,优化学科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2)把握学科特质,开发包含经典国学、散文诗歌、名家小说等内容的乐行语文课程,提升孩子语文素养。开发和实施多元化的数学校本活动,将阅读、游戏、写作数学学习整合。开发包括绘本阅读、自然拼读、个性化作业、节日文化的乐行英语课程。开发训练学生思维力和艺术鉴赏力的课程和锻炼体魄、提升意志品质的跆拳道、足球课程,以认知风格理念为引领,充分借助学校社团活动,为学生设计丰富多彩的社团课程大餐。

  3)合理整合课程,拓宽课程资源。从学科内整合、跨学科整合、课内外整合三方面入手优化课程内容,创生能致力于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品格和能力培养的课程资源。鼓励教师积极创新,不断研究,在课程开发中中凸显教师的个性化,培养全科型教师。

  4)制定《校本课程评价量表》,对开设的校本课程的目标达成度、教材的编写质量、办学理念的体现、学生对课程实施的满意度等方面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通过评价,有效推进学校的课程建设,推进一批优质课程的发展。

   (七)校园建设:整体设计,以前瞻的视角优化育人环境。

    1.目标

    对新校园的建筑设施、植物及人文景观进行整体设计建设,打造科技校园、智慧校园、书香校园、绿色校园,外显学校的新生成的文化符号,将校园建设成为师生成长的家园。

 2.措施

  1)智慧校园建设。

    实现移动校园和互联网+校园。满足随时空而变的流量自动分配要求,满足大量视频流的传输需求,满足随应用对象分组交换的通信需求。链路带宽达到2G;“高速无线网络”覆盖全校教学、办公以及校园所有公共场所。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统一管理,无缝结合。

    以建设移动校园工程、网络教学工程、校园公开课工程、校园一卡通工程、学生综合管理工程、互联网应用工程为基础,建设校园基础网络平台、校园云计算平台、校园信息发布平台、校园流媒体平台、校园大数据平台。
   2)科技校园建设

    开辟科技教育基地,建设地铁科技文化“大观园”、地铁少儿研究院、地铁科技长廊、创建个性化科技教室、创建网上地铁科技数字博览馆,以班级文化、走廊文化为支撑,助力于科技校园的达成。

   3)书香校园建设

    建立有效的班级间、学生间的图书交流机制;探索有效的班级图书角建设方案,让学生参与设计、管理、活动。号召亲子共读,评选书香家庭、书香学生,把阅读推荐到家庭;做好办公室、教室、走廊、操场、草坪、绿地等校园文化建设,从文字到修饰,让书香弥漫学生身边的每一寸空间;举办读书节活动,营造读书氛围。实施“做书香型教师”工程。指导教师读好四类书:读经典名著,增文化底蕴;读教学专著,强教学实践;读教育学,悟学生心理;读报纸杂志,知天下大事。每学期举行一次读书沙龙活动,每学年举办一次读书报告会。评选“最具书香气教师”。

   4)绿色校园建设

以园林式校园为标准,融入生态校园思想,围绕学校核心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设计建设充满生机的新校园。重点打造“一条通道、两个入口、三个庭院、四个花园”10处文化景点,形成绿树成荫、四季有景、果香扑鼻的校园环境。实施亮化工程,实行低耗能、低排放型运行模式,创建节约型学校。

(二)工作保障

1.组织保障

健全组织,科学管理。发挥党支部在学校管理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和监督保证作用;建立工会组织,建立教代会制度,发挥其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作用;发挥领导班子的导向、凝聚、指导带头作用,形成团结、协调、勇于改革、务实创新的坚强集体。依法治教,规范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执行规范,发展规范,依法治教。

2.资源保障

全体教职工要强化校产保护管理意识,倡导厉行节约,杜绝浪费,教育学生爱护公物,养成良好习惯,合理使用学校有限的办学经费,构建节约型学校。保障教师科研、教师培训、课程改革、学生实践活动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3.安全保障。不断加强校园综合治理,制订防范措施,落实上级、学校《校园安全管理条例》精神,建立应急机制,排除隐患,确保校园安全,创建平安文明校园。

4.评估保障

建立评估体系。根据学校发展规划的内容,制订相应的评估体系,每学年组织评估,监督规划的实施,并能够及时调整,修订规划。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