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天是 2019年12月5日 星期四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行小学子>>心育中心>>阅览文章
润心之声,陪伴你我----自控力

作者: 孙言燕 | 发布时间: 2021-06-21 | 599次浏览

润心之声:陪伴你我

今日话题:自控力

不知在生活中,你们是否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已经放学回家很久了,作业却迟迟未开始写;明明知道不该将手机带到学校,却总是忍不住将它装进书包;制定好的计划,却总是一拖再拖实现不了;有时会无法掌控自己的情绪,事后又会觉得后悔……而这样的情况恰恰说明了我们缺乏自控能力。自控可以帮助我们心无杂物,全神贯注的做一件事,能够抵制诱惑,掌控情绪。那我们该如何提升自己的自控能力呢?

润心姐姐今天就和大家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一、自控的重要性

自控力是指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它既善于激励自己勇敢地去执行采取的决定,又善于抑制那些不符合既定目的的愿望、动机、行为和情绪。自制力的反面是放任,放任自我会导致成绩下滑,甚至影响生活质量、身体健康。

关于自制力,在1960年的时候,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米歇尔还设计了一场实验,这个实验在一所幼儿园里进行。研究人员先随机找到了十来个儿童,让他们单独的待在一个小房间里,这个房间里有很多零食。随后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可以马上吃掉这些零食,或者暂时不吃后面给予双份奖励。研究人员一离开,他们就开始做一些小动作,很多人没能坚持下来,最终还是吃掉了零食。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儿童抵挡住了诱惑,获得了双份奖励。后来研究人员发现,可以抵挡住诱惑的人可以获得更高的成绩,而且在交际方面也更加优秀,这就是糖果效应。由此可见,自控力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更高能力的重要因素。

 

二、影响自控的心理效应

其实,在心理学中,有一些有趣的心理效应也和自控有关,我们每个人可以自我觉察一下,你是否掉入了这些心理效应的陷阱当中。

1、道德许可效应。意思是好的行为总是允许我们做一点坏事,让我们觉得自己应该得到奖励。比如:坚持锻炼一段时间后觉得需要吃个冰淇淋奖励自己;认真学习一段时间后觉得需要玩一下手机放松一下。而这些偶尔的奖励则会破坏我们自控的连续性。

2、“未来”乐观精神。比如:听完老师的班会课马上热血沸腾,冷静后又毫无动力;假期的时候想颓废完这几天,开学后保证好好学习。其实,人们总觉得未来我们会有更多的空闲,未来我们拥有更好的自控能力。想到未来可以弥补过错,今天就更加放纵自己。而我们的大脑会对能完成目标的可能性感到兴奋,错把可能性当成真正完成了目标。因此,如果现在的你很难保持自控,未来的你也很难。

3、“那又如何”效应。指的是在某个环节没有做好,干脆整件事情也不好好做了。比如:反正我的学习计划已经破坏了,再多玩点手机也没关系;反正这学期怎么努力也当不上三好了,不学了;老师家长都认为我学不好,我再努力又有什么用?人们在屈服于诱惑的时候,总是会隐隐的对自己失望,从而想做一些改善心情的事,因此就光明正大地再次屈服于诱惑,然而当你克制自己,能努力多少就努力多少时,你就会摆脱“那又如何”效应了。

4、群体传染性。我们常常会发现,上课有一个人讲话,你也开始想讲话;有一个人玩手机,你也开始玩手机,这就是被群体传染了,我们更容易感染和我们愿望一致的目标。因此,能够抵御群体的传染,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你的自控能力就在不断提高。

 

三、如何提升自控力

那我们又该如何提高自控力,避免这些心理效应呢?

1、转移注意法。就是在受到不好的刺激时,可以先想点或者干点别的,比如俄罗斯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劝别人在忍不住要吵架时,先把舌头在嘴里转十个圈。

2、心理暗示法。如鲁迅在课桌上写下“早”这个字,林则徐在书房里挂上“制怒”的横幅来提醒自己控制愤怒的情绪。

3、回避刺激法。当遇到有可能让自己失控的刺激时,应该尽力回避。比如当你特别想要玩手机的时候,可以将手机放到房间外或交给父母暂时保管。

4、积极补偿法。利用控制不住自己而产生的强大动力,找一件最喜欢的事,或者猛跑三圈,或者狂投篮,或者埋头苦读,让消极情绪变为积极情绪。

5、反其道而行之。就是从自己最不喜欢做的事情开始,然后把最好的留到最后。

6、找人相伴。人虽然有好胜之心,但终归是群居动物。有些事很难,找个伙伴一起,就事半功倍了,而且相互监督,互相交流心得,自控力会提高的更快,但切记不可过度依赖对方,学习终究是为自己学。

有的人之所以可以成为强者,不是因为他战胜了对手,而是因为他战胜了自己。在人生路上,自控力是你顺利通过悬崖边的安全屏障,能掌控自己的人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好啦,今天的润心之声就到这里啦,我们下期再见~


友情链接